主页 港口分类 切换频道

广州港以数字化转型重塑港口基因

2025-02-28中国水运报0

当DeepSeek与港口实践对话,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记者从广州港集团获悉,近日,南沙三期与数据公司开启了广州港人工智能落地新实践,率先打造出港口设备智能管家系统——港口AI“小智”。

该系统将行业多年设备管理经验与DeepSeek—R1大模型深度融合,通过采集学习龙门吊、岸桥等核心设备的运行数据,能够在故障发生时秒级匹配历史维修案例库,智能推荐最优处置方案。这个实践展现了AI技术与港口场景深度融合的无限可能,广州港正用创新实践讲述着属于中国港口的智慧新故事。

数字化基础设施稳步推进 筑牢智慧发展根基

在数字化与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广州港正加速推动新技术与业务的深度融合,锚定关键要素提升枢纽港能级,智慧港口的建设与发展成果显著。

2月21日,记者从广州港集团获悉,广州港粮通公司装卸系统全过程自动化升级改造项目通过验收并投产使用。该项目取得全国首个规模最大的专业化散粮全流程全自动化智慧化作业码头、全国首次在散粮卸船作业实现多机同舱全自动协同作业、全国港口行业首个实施无人带电智慧化操作配电房等多项首创成果。

“这个项目实现了散粮作业全过程全自动化,作业效率提升15%,整体生产效率提高20%,节约人力成本约74%,高温、粉尘等职业病以及机械故障发生风险降低至零。我们坚持自主研发,实现100%国产化,为国内干散货码头转型升级提供了示范案例。”广州港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粮通公司积极推进科技革新、标准制定,研发了巡检操作机器人,建立无人巡检系统,拥有3项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和1项软件著作权,形成多项创新成果并进行推广。

在新沙公司,智慧散粮汽车疏运系统综合运用“北斗卫星+高频识读技术+电子地图”对港内作业点、作业车辆进行精准定位、路线引导及任务核验,实现粮食装卸全流程监控,提高粮食装卸效率,获得港口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在南沙港区四期工程,人工智能算法正在重新定义港口效率——通过全面应用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北斗等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为自动化码头建设和传统码头改造贡献广州方案。持续深化南沙三期智能调度、智能堆场、智能配载等智慧港口的多场景融合应用建设,全方位提升港口综合服务品质。

一项项成果的落地,见证了广州港集团向“新”转变、向“高”攀升的坚定决心,港口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以数字化转型为广州国际航运枢纽建设提供支撑。

此外,广州港集团高质量打造广州港云计算数据中心,以“智慧大脑”赋能港区数字化转型,实现资源集约化,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凭借高度可靠、灵活敏捷的专有云架构,广州港实现核心业务系统全面上云,为业务高效稳定运行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万兆光纤环网在港区间织就信息高速公路,搭建双星型冗余架构,实现核心节点与双数据中心高可靠网络互联,以坚实的网络基础架构,为应用系统运行提供坚实网络保障。

数字化管理作业不断创新 打造转型升级引擎

广州港集团始终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战略,深耕智慧港口建设,通过自主研发能力的持续提升,不断夯实行业领先地位。

在集装箱码头智能化领域,广州港集团打造的GZTOS操作系统依托云平台实现多码头、多场站协同运作,历经多次迭代已形成集智能策划、控制与操作于一体的综合解决方案。该系统不仅为大湾区港口运营注入高效动能,更通过深化广州港与粤西、粤东沿海经济带港口及珠江水系港口的协同联动,为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和数字航运生态圈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在韶关白土港区,广州港数据公司成功部署自主研发的GZBOS散杂货码头操作系统。

工作人员介绍,GZBOS操作系统依托广州港数据中心强大的算力支持,创新开发适配多类业务的模块化系统,实现从计划办理、装卸作业到库场管理、单证流转的全流程数字化覆盖。特别是在韶关北江港区这一同时承载散(件)杂货与集装箱业务的复合型码头,GZBOS系统通过个性化功能配置,有力支撑了港口上下游物流链、信息链与价值链的整合重构,彰显了广州港以信息化赋能区域港口发展的辐射效应。

在业务系统革新方面,广州港集团构建了多维度的数字化转型矩阵:商品车业务系统通过南汽、海嘉、近洋三大专业码头的运营协同,以数字化革命取代传统管理模式,推动南沙港区汽车滚装业务从“穗车”向“粤车”乃至全球市场延伸;担保业务管理系统创新打造全流程数字化风控体系,通过数据流贯通与控货模式升级,重塑港口金融服务生态;纪检“云监督”系统与物流业务管理系统等技术平台的应用推广,持续提升港口服务能级。

此外,广州港集团率先在南沙三期成立了全国港口首个AI数字团队,将AI技术广泛应用于堆场检测、岸边装卸安全监管以及港区全局监管等多个领域。

粮通公司全新升级的能源环保管控智慧中心整合了供配电、供水、加油站、光伏发电、环境气象、污水处理、设备能耗和无线测温等多方面的数据,借助数据孪生技术构建港区的数字模型,实现对设备运行、生产调度、能源消耗等环节进行可视化、精细化管理。

数字化协同服务持续突破 抢抓数字产业机遇

2024年6月,随着满载集装箱的货轮从江门市高沙港起航至广州南沙港,“江门高沙—广州南沙”一港通通关模式正式启用。记者了解到,自2020年11月“湾区一港通”计划启动以来,该通关模式目前已覆盖18个内河支线码头。以广州港南沙港区为枢纽港,珠江内河港口为支线港,出口货物在支线港海关实施“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后,通过驳船运抵枢纽港后直接装运国际船舶离境,口岸通关效率显著提升,企业物流成本较原模式降低约20%。

“湾区一港通”为大湾区联通世界提供了更为高效便捷的物流通道,这也是广州港集团以数字化转型全面赋能智慧港口综合服务提质增效的有力注脚。

广州港集团通过打造湾区南沙一体化新业态,有效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措施的落地。海铁联运平台支撑南沙港南站集装箱线上订单近万笔,已扩展到40多个内陆站点,物流枢纽功能显著;铁路云堆场系统支撑雒容站、易家湾站、永州北站、荆门东站、茂名东站等16个内陆场站的云堆场开展业务;铁路一港通系统全面上线,为百余车次提供出口业务支撑……

在科技创新领域,广州港集团同样展现强劲动能。广州港数据公司作为智慧港口建设的主力军,自2018年以来,连续三届获评高新企业称号,创新活力愈发凸显;在2023年度国务院国资委地方科改企业考核中获评优秀,位居市属科改企业优秀首位。

第二十届交通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评选中,广州港集团的“港站协同一体化集装箱铁路场站系统管理实践”“智慧港口可视化数字中心平台研发与应用”等多个项目分获一二三等奖,推动交通行业整体向智能化、协同化方向发展。

产学研深度融合结出硕果,《数智赋能散杂货港口生产关键技术与应用》荣膺中国产学研界最高荣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一等奖”。科技成果转化质效逐步提升,知识产权进一步加速累积。广州港集团及下属单位累计申请专利120余项,获得授权82项。

从江海联运的动脉畅通到智慧港口领域持续探索,广州港集团正以数字化转型重塑港口基因。通过打通物流链、创新链、价值链的“任督”二脉,这个千年古港在数字浪潮中焕发新生,持续为广州国际航运枢纽建设注入创新动能。

举报
收藏 0
评论 0
打赏 0
广州港理货技术再成标杆
近日,在第二届交通企业智慧建设创新实践案例评选活动中,外轮理货凭借《港口散杂货理货技术创新管理实践》项目荣获标杆案例奖项。这是继2022年广州外理凭借《港口综合

0评论4861

广州港又开通一条重要新航线 货物可直达秘鲁钱凯港
4月29日,华南地区重要的综合性主枢纽港——广州港迎来又一条重要新航线:新开通至南美西海岸钱凯港的直航航线。钱凯港是中国、秘鲁共建&ld

0评论442

广州港集装箱作业效率位居全球20大集装箱港口首位
近日,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2023年2月全球主要港口远洋干线国际集装箱船舶时效排名,广州港以平均在港时间0.8天的综合效率、平均在泊时间0.54天的装卸效率位列全

0评论5936

突破2000万标准箱 广州港南沙港区年集装箱吞吐量实现新跨越
12月20日,广州港南沙港区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0万标准箱暨深化合作签约活动在广州南沙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其中,南沙港区外贸集装箱吞吐量也首度超过了1000万标

0评论449

“广州南沙港—重庆果园港”首趟冷链海铁联运班列抵达
12月11日,一列满载巴西进口冻品牛肉的渝穗海铁联运冷链班列顺利抵达重庆果园港,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功开行首趟“冷链海铁联运班列

0评论5778

广州南沙一期码头通过“四星级中国绿色港口”现场评审
2月14日,广州港南沙一期码头顺利通过中国港口协会绿色港口“四星”等级评价现场评审。专家组指出,南沙一期作为广州港在南沙建设的首个港航项

0评论8767

广州:到2026年力争广州港货物吞吐量达到7亿吨
近日,《建设广州国际航运枢纽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计划》)经市委市政府同意正式印发。《计划》提出,到2026年,力争广州

0评论8631

广州港,位居世界前列
在“2023年全球集装箱港口绩效排名”中,广州港位居世界前列,并在全国主要港口中排名第三。日前,世界银行与标普全球市场财智公布&ldqu

0评论2701

广州南沙港迎来首位特殊“港客”
记者28日从广州南沙边检站获悉,日前,一名非中国籍工程师持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到南沙边检站执勤三队前台,申请办理上下外国船舶许可,这是首位持该类证件在南沙港区

0评论3073